2018年8月9日星期四

2018 第15本:《Ready Player One》

 


故事簡介:

2040年,全球大部分的人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登入「綠洲」。
經濟持續蕭條,能源嚴重枯竭,各自災荒四起,這個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虛擬實境遊戲漸漸取代了現實生活,無一不備的「綠洲」名副其實地成為人們身心的烏托邦。

有一天,所有玩家都收到「綠洲」創造者哈勒代的死訊。這位全球首富在遺囑中宣布:勇奪「程式彩蛋尋寶競賽」冠軍的人,就可以繼承他兩千四百億美金的遺產。這場全球性的競賽規則很簡單:只要在遊戲中找到三把鑰匙,打開三道門,率先尋獲哈勒代的「程式彩蛋」,就能奪冠。然而「綠洲」裡有數千個星球和城市,所有人都知道三把鑰匙就在某個角落,卻始終沒有人找到過。

直到五年後,默默無名的男孩韋德找到了第一把鑰匙。
現實生活中的他住在拖車裡,孤苦無依,在「綠洲」裡,他卻瞬間成了聞名遐邇的人氣獵蛋客。
此刻他還未料想到——他將面臨背叛、猜忌、憤怒,與前所未有的巨大危機。因為這場競賽不僅攸關輸贏與獎金,更攸關他的生死。



文長,慎入。

過往改編的電影,我多是先看了小說再入院觀賞,如歷久不衰的《哈利波特》系列、風靡一時的《飢餓遊戲》、《暮光之城》、《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》等。

《哈利波特》小說與電影可說是相輔相成,缺一不可。電影將世上眾多麻瓜嚮往的魔法世界給實體化,小說則補足電影因時長問題而被迫縮減的細節。

題外話,對我來說《哈利波特》電影化最最最棒的地方是讓我知道了艾瑪·沃森。

仙氣滿滿的艾瑪
至於《飢餓遊戲》、《暮光之城》等,我都覺得小說比電影更棒就是了。《暮光之城》看到最後一集根本就只是憑著“有始有終”四個字來支撐著我看下去而已。

以上的小說改編電影,內容大多都與小說情節一樣,即使有些微變動但也不大,如我這般粗線條的讀者甚至看不出有什麼差別。如果讀過小說的話,電影只不過是將腦海裡想像的畫面實體化出來而已,這是我對小說改編電影一貫的想法。

但《一級玩家》完全顛覆了我的想法。

電影與小說只有幾點是相同的:故事主軸、主要人物、遊戲規則。

故事講述過世的「綠洲」創造者哈勒代藏了三把鑰匙在虛擬世界「綠洲」裡,誰找到這三把鑰匙,就可以繼承哈勒代的兩千四百億遺產。從此之後,大海賊時代……不對,是獵蛋客時代就降臨了。

科普一下:獵蛋客 = 狩獵程式彩蛋的人

電影第一把鑰匙是一個賽車遊戲,玩家需避開重重陷阱、侏羅紀世界的暴龍以及Boss 金剛,順利越過終點線便可獲得。主角韋德分析了哈勒代的思維後,順利得到第一把鑰匙。這時韋德身旁出現一道門,他以手中鑰匙打開門後,獲得一個捲軸,捲軸上有第二把鑰匙的線索。
第二把鑰匙藏在電影《閃靈》(The Shining)中,同樣獲得鑰匙後打開憑空出現的門,得到新的捲軸,裡頭有第三把鑰匙的線索。

以上都是電影情節,而小說,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。

若說電影給我的感覺是「熱鬧」,大家組隊一起去搜尋哈勒代的鑰匙,那小說給我的感覺是「孤寂」。

小說裡清楚寫明,雖然「綠洲」裡有數千個星球(沒有你想不到的世界,只有你沒去過的世界),連《魔戒》裡的中土世界都在這個「綠洲」裡,但是,這些地方不是說你要去就能去的。

每當你要從這顆星球移動到另一顆星球,只有兩個方法:i)搭順風車或太空艇;ii)心電移動(費用相當昂貴)

主角韋德是個比貧民好一點點的普通人,他自然沒有這個錢去付心電移動的費用,而這一點在電影裡完全沒提到。因為電影沒必要讓觀眾去為韋德的生計擔心,觀眾只要覺得電影可以娛樂到他們就好。

小說裡的第一把鑰匙和賽車半點毛關係都沒有,第一把鑰匙和世上第一款商業化的桌遊「龍與地下城」有深厚的鏈接,且與哈勒代的青少年時期有著非常大的關係。

在電影中,韋德是和一大群人浩浩蕩盪嘗試闖關,可在小說中韋德是獨自發現第一把鑰匙可能藏匿的地點,獨身前往並闖關成功的。

獲得鑰匙後還沒結束,與電影不一樣,韋德身邊沒有憑空出現一道門,他必須根據刻在鑰匙上的線索,去找第一道門。那麼重要的找鑰匙遊戲,我以為電影會和小說一模一樣,結果原來是完全不一樣的。我想,應該和電影買到的角色、遊戲等版權有關吧?再說,電影上用刺激的賽車遊戲作為第一關,確實帶來不錯的視覺娛樂。

我在欣賞整部小說的過程中,不斷出現「我不想上班,我要一口氣看完,我也想和韋德一起在『綠洲』裡尋找鑰匙」的念頭。讓我如此著迷於《一級玩家》的,並不是裡頭八十年代的文化、流行或是遊戲,裡面提到的大量八十年代電影、音樂、流行、遊戲,我有90%都不曉得。我嚮往的,或許是「玩家」兩個字。

自紅白機時代,我便開始玩遊戲。從我幼兒園開始玩的Mario、到小學GameBoy時期的《Pokemon》、中學Ps1和Ps2時期的《Final Fantasy》、中學畢業後PSP時期 《Monster Hunter》、去台灣唸書的PS Vita,一直到現在的PS4。回頭一看發現我大半人生都是遊戲陪著我度過的,“Player One”這字眼對我來說,再也熟悉不過。

我在小說中跟著韋德的視角,一路看他闖關直到來到最終關卡,看著他從孤身一人到身邊出現可靠的同伴,回過神時,我早已以另一種方式進入到「綠洲」世界裡了。

無論我多麼眷戀,故事總有完結的時候。闔上書後,我依然無法平復由韋德帶來的精彩冒險的激昂澎湃之情。我想要重讀一遍,但不可以,我知道段時間再一次進入「綠洲」的話,我會就此淪陷。

要我在電影和小說中二選一的話,我毫不猶豫會選小說。

不是說電影不好,電影有它的精彩,只是小說更符合我對追究細節的需求。

若是覺得電影拍得很棒的書友,不妨買本小說版來看看,你會更喜歡《Ready Player One》的世界。

【日誌】180920

 一如過去六天的早晨,洗刷後早餐伴Netflix。 最近無意間找到Kevin Hart的脫口秀節目,前後看完兩場,心裡默默為他標上「黑人版黃子華」的稱號。雖然對一些主題抱持著不認同的立場,但整體來說還是讓我從頭笑到結束。 稍微科普一下,Kevin Hart是演電影《Jumanji...